“释放”的方法和SE体感疗法的殊途同归

4

主题

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11-29 15: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咨询师成长手记
陪伴你慢慢成为你自己



最近在了解SE(身体经验创伤疗法),跟着主办方的论坛听讲座,更进一步地确认了SE的方法和素珍老师“释放”的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SE一样也谈论释放,但并不是在一个灵性的视角下(比如涉及静心状态),而是以一种非常科学化的视角去,从生理、神经上去阐释一些方法,来达到“释放”的目的。

神奇的是,科学视角的路和灵性视角的路最终会抵达一个终点,殊途同归。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篇临床心理学家Raja Selvam(拉贾·塞尔瓦姆)博士在问答环节的发言稿,来了解两种视角的碰撞(我在其中做了一些插述和评论)。

需要说明的是,我整理这些并非为说明SE的方法不好、不值得被了解,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以一种更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能够接触到释放,了解并掌握素珍老师《当下的释放》一书中所阐述的方法。而这些学习和了解,几乎是没有什么成本的。

你不一定会花费高昂的学费学习SE,但是学习并掌握释放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最近我正在看一些非常棒的灵性资料,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我意识到,有很多非常有效、意义深远的“方法”,因为“太简单了”或者“太直接了”会被人不当做是一个“方法”,而头脑总是会去找很多更复杂的、更难获得的东西去实现“疗愈”,比如花很多钱,或者拜求“大师”“权威”,好像那样才有效果、有意义、起作用。

不,我知道的很多非常有效的方法都是简单的、免费的,从灵性资料中获得的。素珍老师的“释放”是介于灵性的和日常的方法之间,只要你对生命有足够的信任,你就可以使用起来。(具体方法见《当下的释放》一书,或点击以下链接阅读详细介绍)

相关阅读
释放,一个爱自己的好方法 | 荐书:《当下的释放》

问题:

把情绪在身体里扩展,和增加对情绪的忍耐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以下黑字部分是Selvam博士的回答)


做一个详尽的科学解释可能非常复杂,我们用一种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

情绪对健康施加了影响,或者说一些情绪可能会对你的身体、大脑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你的大脑试图将这种负面的影响限制在身体的某些部分,例如:丧失,当你痛失亲人感到悲痛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丧失,所以它理应是作用在你的全部身体上的(本来如此),你的全部的身体、大脑、生理反应都会遭受到悲伤的影响,但是如果你只把它限制在自己的心脏、肺部的区域,通过让这些地方变得紧张来进行防御,让它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里,那你很可能会罹患一些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比如哮喘;或者一些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比如高血压,或者很多类似的身心疾病的反应。


默拾趣:
这里我不太赞同Selvam博士的观点,我认为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本身就是全部的,不可能,也无需做到单独划分,区域性防御。像Selvam博士所述这样,这个反应被限制在哪些特定的区域。

这里可能是有一个“过程”问题,从结果看,可能是被限制在哪里了,但实际上整个作用的过程不可能是单独的。

就像人的血液流经全身一样,我没办法接受这种“大脑将负面感受限制在特定区域的”观点,这样看起来好像在我们的内部大脑在和什么对抗一样。

这也让我想到了Louis Hay的身心对照表,比如一些人在身体特定部位的莫名疼痛。

会出现这种“结果”,并非是大脑的单独选择,这是人所拥有的肉身的智慧智力只存在于大脑中,而智能是一个整体,因此对特定的情绪的确身体会有所偏好的通路,加之业力传承所拥有的细胞记忆,比如像一些家族里几代人都有的小毛病,或者隔代遗传的那些,最终呈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特定的、家族的、个人化的身体表达

但这里面是有高度共性的,比如对人类的身体来说,哪里哪里的问题比较容易被什么样的情绪伤害。所以也就有了Louis Hay身心对照表那种东西。





大概有24%~33%的情况是身心症状,所以我常常对我的来访这么说,假如你有一只非常沉的袋子,那么你觉得是用一只手提起比较容易,还是用两只手一起提起更容易一些?


默拾趣:
在我看来,基于一个灵性视角,所谓“身心症状”,其实是全部,没有任何症状可以不基于“心”的,也就是——意念/想法/信念-情绪/能量,意识是具有电磁属性的,所以当然还有大环境的“氛围”的影响。可以说,能量就是信息,而信息的交换、流动无处不在

两只手来分担按个“沉重”的做法,虽然会有效,因为你了TA一个干预,主动设定了一个位置让它流动(自然是可以这样做的,在各种“光之冥想”中,都会很自然地这样做),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只是曲线救国

因为就连那个“沉重”其实都是虚幻的。这个“沉重”,不是一个待化解的“问题”,它是一个暂时停滞的“状态”。那个情绪就在那里,直接面对就可以,直接看到它,关注它,它就会流动起来。

学习静心的态度,开启灵性维度,清楚在一个更深的实相里你的感受全部是你自己的“创造”的或“想要体验的”,自然化解当前的不适也只要做到“看见”和“允许流动”而已。否则还能做什么呢?还需要做什么呢?




情感的负荷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能够用更多的身体去承载它,那么接触到这些情绪、处理这些情绪就会更容易。


默拾趣:

这样说来,其实我想到了很多“身体疗法”,有些名不见经传,但非常有效果。它们都直接从身体维度来帮助“承载情绪”,或是说“让情绪流动”。

有“名”的,比如五行针灸、站桩、平甩功等;没“名”的,包括日常的经络疏通在内的各种方法。

单是经络疏通,就可以有多种的方式,比如通过呼吸和冥想进行的脉轮疏通,还有通过刮痧、艾灸等普通的“民间疗法”达到的疏通甚至也包括简单的“身体拍打(操)”、跺脚等

身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以情绪为线索,在身体之内有意扩展对情绪的体验(这方法本身没毛病,就是有点绕),也可以就让情绪和感受带领我们,让身体的智慧自发地带领我们去“看见”(素珍老师的“释放”);当然,还可以干脆直接从身体入手,比如上面说的这所有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去看中医,比如治抑郁,喝汤药,或者扎五行针,没聊太多,几周下来,症状和痛苦的感受会减轻很多。

说到底,我们要信任自己的自我疗愈能力信任自己身体的智慧

赛斯一直告诉我们:你创造自己的实相,你可以治愈你的身体。想想那些“自然疗法”的“神奇”效果吧。

它是怎么发生的?当然我不是说,现代医疗手段一点儿用都没有,大家生病都完全不需要现代医疗手段的介入。

有好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只要是有效的,当然可以拿来用。问题是你怎么看,你怎么想?你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有时候你会注意到,其实是“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治好你。”而当你只信任医生的时候,就只有医生能治好你。等于你让自己进入一个“系统”里,必须要按那个系统的方法才能疗愈。在这里你完全是无助的,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你只相信看得到、摸得到的结果(诊断)。

再比如说,“解梦”这个事。梦是自己做的,有很多人都会求助于周公、弗洛伊德,各种专家。他们不相信自己才最应该是对梦境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信任自己的智慧。
你当然可以去求助权威,和他人“讨论”你的梦。但是,你是造梦者,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同样,你也是最能和自己潜意识,或者说灵魂、高我沟通的人。





这就是SE的工作。当一个病人过来,他有一个关于“丧失”的创伤,我们的目标就是处理这个创伤。一般的治疗师,哪怕对身体有一定的关注,来访者说那个情绪在哪儿,一般会只去处理那个部分的躯体反应,所以治疗师可能就会说:“好,那么感受你胸口里面的悲伤”,然后可能会说“你就停留在你的胸口,感觉它有没有一些变化”,但这样做可能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糟糕,因为当你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聚焦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地方的能量其实就更增加了


默拾趣:

这里我不太认同。能量因为关注而变强,这是一定的,但是其实这本身无需害怕。假如可以学会一种静心的态度,也就是全然地看见,同时非常专注,那其实在这样的能量灌注下,“那个部位”的能量会开始流动,并不会“变得更糟”

当然这需要学习、练习,以及合适的态度和勇气。跟素珍老师学会释放,自己去做就可以了,让身体带领流动,自然不会一直只停留在一个地方。

同时我也要补充,的确治疗师/咨询师这样的回应和引导是非常常见的。这样的引导也的确是会有其弊端,可能会对来访造成压力,在紧张之下,因为不合时宜的“干预”(在“此时此地”来说,关注过多了),那个情绪可能就会突然一下子“消失了”。

因为首先这取决于咨访关系,比如来访在你面前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自如,像TA一个人的时候那样。就拿我自己的来说,即使和自己的咨询师建立了非常深厚关系的情况下,我都做不到在另一个人眼前非常自如地让情绪和身体带领我,自然流动。我更愿意自己做这个工作。

所以,这里治疗师这样说,可能需要分情况。在一些情况下,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再另一些情况下不行。





但是治疗师可能忽略的是,这个人的其他身体部位其实是处于一种防御状态的,他在防御这一个情绪,所以在体感疗愈中,我们可能会说:看一看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给扩展一点,扩展到你胸膛的其他地方,看看在那里可不可以感受到它。然后我会请他把另外一只手放在肚子上,这样两个位置上(肚子和胸口)就可以有一个生理的和情感的连通。然后,很多来访可能会这样报告:我感觉到有很多的悲伤,从我的胸口慢慢地分散、转移到了肚子那里。

然后他现在有了一个更大的容器(身体感受区域),他就更能够稳定地去容纳和感受这些情绪了,然后他可能产生一些洞察,因为他的大脑现在更能处理这些情绪了,花一点时间,可能就会产生更多理解,他可能会说:啊,这种感觉就跟我爸妈带我去看祖父母时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那个时候他们要把我留在爷爷奶奶那里,因为他们要工作。

我们都知道,将此时此刻的感觉,和既往的感觉链接在一起,是有治愈的作用的。

所以说,通过扩展感受的过程,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你自己也可以试试,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也都有情感。你不需要非得有大的悲伤,或者“丧失”这样的情绪,只要你感觉不高兴、不舒服,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试试,其实只要两步:

先把手放在胸前(如果开始那个情绪在胸前),你对自己说:我不希望让这个情绪消失掉,我希望让这个情绪可以扩展开来(流动起来),然后你可以去看看,你这个情绪选择往哪个方向扩展然后你可以把手放在肚子上,或其他部分,去感受这一个不好的情绪(素珍老师“释放”方法的前提,是一个静心的、学习的态度,在这样态度中,不起评判心,不做二元划分,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都只是去“看见”,注视,所谓的“如实、如是”),从你原来的这个位置,逐渐找到了一条通路,扩展到你手放的另一个位置上了。

然后再加一步把这一个糟糕的情绪扩展到你的脸、你的喉咙里,然后试着发出声音,试着带到脸上,你可以有各种表情。

当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可以自由地这么做。之所以注重喉咙、脸庞,是因为拒绝将情绪带到这里的情形还是非常常见的,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防御


默拾趣:

这里可以看到喉轮处疗愈的必要性。

SHIVA蓝色的喉咙就是用来过滤“有毒”的物质(那些会伤害系统的能量)的。萨古鲁讲过“啊(A)、呜(U)、姆(M)”三个声音的重要性。AUM冥想(即单纯地唱诵“A U M”三个宇宙基本音)练习是免费的,而且对身体系统的改善和稳定非常有帮助。

就我个人的经验,我是非常喜欢做AUM冥想的,可以感受到身体的震动,非常舒服。当然我也非常适合通过唱诵的方式来疗愈,可能每个人不一样。

对我来说释放就走喉轮的通道。前期的释放中,我吐出了大量的痰液,声音后来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后期的释放基本上每次我都会自然地从喉咙出发出各种各样的“啊”声,声音的震动角度是多元的,根据释放词震动到不同的部位,但是最后都通过声音从喉咙排出。当然在释放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其他的肢体姿势变化,完全由身体带领,比如从坐着变成躺着,或者是站起来、跺脚、扭动脊柱等。

这里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杨定一博士的“螺旋舞”,通过画“8”(无穷符号)的形式,完全由身体带领自如舞动,效果和释放类似(跳完也很舒服),只是我感觉“释放”更直接一些,而且伴随声音疗愈。





而刚才的这一种,将这种情绪体验声音化的方法其实能够带动起来整个身体的非言语部分去释放、表达情绪(的确如此)。你可以试试,你不仅发现自己有了一个释放,而且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更加清楚地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并且可以思考,这种感受、情绪和你所经历事件、所处情境的关系,而这个能帮助你找到改善情绪的方法。


默拾趣:

这些过程,在素珍老师《当下的释放》一书中所述的释放方法中,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也是一个必经过程。

毕竟你的头脑(思想)根本就和身体、情绪无法分开来。你不用去“思考”,在释放的过程中,你自然就会“知道”,就像梦中的意识状态一样

比如,当我们忆起梦境,会发现一个画面、一个情境、甚至是元素,蕴含着相当多的、极其丰富的信息,那些信息是非常立体的,而所有这些,只是通过忆起简单的梦中画面/情节,你就“知道”。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做“心理治疗”,他们可能没办法承担心理治疗的费用,或者不接受谈话疗法的方式(的确如此),这也是我写这本书《具身化的情绪实践》(这本书23年出中文版,非常期待)的目的,让人们能够找到一种自主调节的方法。

但我也要做一个提醒:假如你自己试了一下我介绍的这种方法,但你发现尝试起来很痛苦,让你很不舒服,那么你可能需要寻求一些专业帮助。

第二个提醒是,这种“发出声音”,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宣泄”,有些人会哭,会使劲的喊、长时间地叫嚷,这些人其实在身体中忍耐情绪的能力也是非常差的。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语音化只是扩展情绪的一个途径,我们的方法重点是让情绪“扩展开来”。所以这个时候并不是说要通过喊,就可以把情绪释放出来,让情绪不见。

默拾趣:
释放的真正含义是看见、允许,并信任身体的智慧,任其流动

Selvam博士提到的这点,在素珍老师的“释放”中也是需要注意的。释放并不是宣泄情绪,因为,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像“丧失理智”一样的在宣泄情绪时,比如大喊大叫,摔东西,这时候能量的确可以排解出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在内在,这个能量其实也正在被加强

宣泄的时候,你的头脑是在工作的,你的头脑在“剧情”中运作,你想的是这个人多么的可恶,你是多么的可怜,诸如此类;而“释放”是在一个静心状态下进行的,在那里你的头脑是平静的,你是安定的、清明的,你只是“存在”,去看,去听,允许眼前、内心、头脑中所展现的一切。所以,宣泄和释放,这两个部分是非常地不同的。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可能有些情绪是得不到家庭、家人的理解的,它们是不允许存在的,但是除了这些基本情绪,我所重视的是“感官运动情绪”。它在心理治疗中好像完全没有地位。没有治疗师专门地去处理这些情绪。

情绪到底是什么呢?它其实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生理状态对你产生了影响。一个来访为什么来找我们呢?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坏的情绪,所以他们想要付钱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说了“我感觉糟糕”,但治疗师却问“所以你感受到的是悲伤、难过还是愤怒?

默拾趣:
这里我做一个解释和补充。

心理治疗中一般的情绪命名工作,目的也是为了细致化体验情绪,但不一定会这么直接地去问,会根据情境。

情绪的命名和体验工作不论如何在心理治疗中都是重要的部分,我想说的是,自然,Selvam博士提到的这种“问题”值得重视,但其实情绪的接触、体验、命名工作本来就应该和身体体验一起进行。

Selvam博士在这里可能想要强调的是,我们无需在头脑层面对命名做很多工作,无需纠结于“那个情绪叫什么”,而这样的追问可能会启动来访的“头脑”状态,离经验身体越来越远,结果可能加剧来访的无助、挫败感,甚至使其产生更多愤怒。





所以,来访来见我们,他就是感觉到糟糕的,而这个就已经是情绪了。我甚至会说,像这种感觉空虚、空洞,它其实也是一种情绪。

所以当来访说,我感觉不到情绪,我会问他:那你感觉不到情绪的这种情况,让你感到好,还是坏?

来访肯定会说:我当然会感觉坏了,不然我也不会来找你啊。然后我就会问:那你感觉到的坏,是你身体中的哪一块有这种感觉? 然后他们就会告诉你。然后你也可以跟他们说:那想一想,你身体有感觉的那些时刻。

所以,哪怕是和来访第一次见面,治疗师都是有机会去对情绪做工作的治疗师要做的只是帮助来访去扩展对自己身体情绪的认识还有一些事情你们可以做

所有这些不愉快的、不好的情绪,都会让人感到糟糕。悲伤、愤怒、空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想要去防御它们的原因。

当我们和病人工作的时候,比如悲伤,我就会直接说:我们看到了它是非常糟糕的体验。(这就是如实、如是的态度,这样说使来访在一个第三方的抱持的态度和陪伴中去接收“事实”)当来访对于“坏的”“糟糕”的感觉有了更多忍耐和觉察的时候,他的所有负面感受都会慢慢地浮现上来。

使用“发出声音”的技术,来表达和一个女性分手的时候那种坏的、糟糕的感受有多强烈,通过这种发声,这个感觉就可以在身体中更扩散开来。防御就逐渐被消解掉,呼吸也能够变得更通畅。然后就可以继续感觉到这个悲伤。然后开始哭泣,之前可能没有为这件事哭过,那个时候可能就会感觉像个孩子一样。然后就会有进一步的洞察,这个和童年时期被抛弃的议题有关。这实际上就是我自己的例子,从感受“糟糕”开始。(这也就是素珍老师“释放”的过程)

所以,在处理它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命名,你在这儿疼,它是什么之类的

(回答完毕)

默拾趣:
总结一下。

其实我在文中所说的“素珍老师的释放”,也并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表达不严谨,但在这篇文章中,我需要区别开以说明两种方法的究竟一致之处。

在我看来,SE的方法看起来是有点儿绕的,有点儿“曲线救国”了,但是可能在临床上它是有一套非常程式化的、明确地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应用的;此外它可能对尚未打开自己接收灵性维度事物(最简单的,比如静心的方法)的人,会更有指导性一些。

比如,我们可能会有困难告诉所有来访:“你就这样面对它,直面它,然后释放它就可以,就是这么简单。”

TA可能一头雾水,或者TA嗤之以鼻,因为太简单了,太直接了,所以不会用。TA也许没有过这样深刻的“和生命在一起”(类似于静心状态)的体验。

但SE所达成的结果,和素珍老师的“释放”是一样的。

我感觉Selvam博士在用一种特别理性的态度来讲出“释放”,当然他是从科学的、实证的角度去谈的。他会这么做,他教授、使用这种方法,是基于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

“释放”其实不是“谁的”它就是一种特别简单、特别真实的、有效的方法,它会起效果也不是因为谁做了什么研究。

科学和灵性完全是两个方向、两个视角,但最终却可以走到一起来。为什么呢?只是因为这个“方法”如实呈现了生命的真相。

所以,其实我们甚至不需要称之为“方法”(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称谓),任何称之为“方法”的东西,总有人为设计之嫌。但素珍老师所阐述的“释放”不是设计的,不是证明的,就是“在那里的”,可以拿来使用的。而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疗愈自己

来源:公众号  默拾趣(Mo-shiqu)记录“成为自己”的历程和与生命相关的感悟,分享能够触发疗愈的书籍、方法。我是媄仪,心理咨询师,身心灵疗愈者。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