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被讨厌的勇气》(十七)

2

主题

7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1-30 12: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青年认为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和共同体的感觉来说明一切太简单了,但怎么才能描述人生,他也说不清楚,只是感到自己的渺小。
1、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隽语、观点
要想理解共同体感觉概念首先要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
中心思想
要想理解共同体感觉要按照相应的顺序。首先要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接着哲人指出无论是自恋,还是自我厌恶,过多的自我意识,都会束缚自己。
2、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隽语、观点
一般人想要通过小心翼翼的行动来获得不被嘲笑、不被小瞧的效果。这样的人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他们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也能够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
  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谁都能够像国王一样无拘无束。总而言之,这也是应该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这种情况还是因为没有找到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记得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要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中心思想
哲人指出要想做的本真的自己必须建立共同体感觉。为此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本章重点分析了自我接纳。指出:1、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2、指出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两者有明显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3、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4、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关键词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具体到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并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肯定性的达观:达观一词本来就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这就是“达观”。譬如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但在说明优越性追求的时候又说过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
3、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隽语、观点
并不是说做到了肯定性达观的自我接纳就可以获得共同体感觉。这是事实。还要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就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对方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课题分离。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基于道德价值观去主张“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来至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事情。做到肯定性的达观。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渚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中心思想
哲人首先对“肯定性的达观”进行说明。指出达观一词本来就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这就是“达观”。接着重点分析了什么是他者信赖。指出:1、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2、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3、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根据课题分离的原则,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4如果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5、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来至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6、哲人强调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渚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关键词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来至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4、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隽语、观点
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对他人寄予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这样你就获得共同体的归属感了。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也就是说,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中心思想
明确了什么是他者贡献。指出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青年人表示不可理解:在他看来,贡献是“为了他人”,那就势必会是充满痛苦的自我牺牲。另一方面,如果这种贡献是“为了自己”,那就是一种彻底的伪善。
关键词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