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5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体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自我心理学家哈特曼提出来的,他认为自体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由本我和超我冲突中形成出来的。但哈特曼则认为,自体是与生俱来的。科胡特继承自体这一概念。他认为自体是本我、自我、超我的更上一级别的概念,出现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和超我之中。但是这样的理解可能会使人们以为自体是一个实体。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似乎把自我、本我和超我看作一个装置一样的东西,但是科胡特并没有把自体理解为一个实体,他强调的是体验性,这和现象学有些关系。
自我就是各种功能的总集,这个自我就是功能性的自我。在这个功能的总集的核心位置上有自体表象的存在,也有客体表象的存在。比如一个人在外人看来很成功,但他的自我评价很低,也就是他的客体表象和他的自体表象是不一致的。如果按照自我心理学的说法,这问题就在于自我功能的不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体感,如果一个人以往体验到的都是不被理解、不被关心,没有充分的共情,那么他就很难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可以得到滋养的,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科胡特就认为,功能并不是主要的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自体感的问题。所以科胡特从以往人们对于自我功能的重视转变为了对于主体体验的重视。
经典精神分析师往往做一些分析,这个过程里,他们是一种权威角色,帮助我们去分析状况,然后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提高自我的功能。但是到了科胡特这里,他认为经典精神分析师更加强调的是理智层面的解释,并且在一个理论框架内来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来访者似乎发生了改变,但其实这只是出于他对于精神分析师权威角色的认同,所以这并不是来访者真正的改变,抽象的解释需要具体体验的充实,如果我们过去的体验是很糟糕的,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理智层面上去认同也是不够的。那种改变只是来访者内心的主体感被精神分析师覆盖了,那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科胡特就特别强调自体是体验性的整体性的自我,它不只是自体表象,而是存在之本质,一切功能的核心,这和笛卡尔式的强调客观性的、孤立的自我很不一样,这个自体强调主体的体验,强调人的主观世界,从以往客观主义色彩的经典精神分析转向主体间性心理学:
科胡特一方面认为我们不应该让先入之见(理论的东西)占优势,应该尊重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在主观世界的层面上工作,而不是让来访者去认同客观上什么样好的方向,要他们去做;另外一方面,这个主观性不意味着是唯我的,而是我和我之间有公共的东西,客观性就是相互主观地构成的,这就意味着咨询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参与到来访者的生活中,从咨询开始,就和来访者发生主体间的互动,咨询师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那些理论和假设应该先悬置起来。不代表理论不可以用,而是理论化会致使咨询师失去洞察重要意义的敏感性。
在实际咨询中,有的咨询师为了促进来访者的成长,逼迫来访者去认同那个假设和理论的构想,想要来访者朝好的方向走,但是有时候没有充分理解到来访者,来访者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就没有足够的被理解、允许、接纳和认可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很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外在成就,但是内在却是空空的,他们会不断重复受伤的经历(强迫性重复),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们的主观体验,一味地要他们去成长,可能就重复了他们的创伤,重复了他们没有被足够共情的自体客体体验。
咨询师也不再是权威,而是要主动探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来访者的感受,而不是否认来访者的感受,不断地去分析,不参与关系的建设,躲在理论背后。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是“自性”,这是荣格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的内在的自我,“自性化”就是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找回内在自我原型的过程,成为整合的但却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荣格指出,心理发展的目标这个是所有对立面的整合,有的人只愿意自己是积极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阴暗面,因此会常常处在心理冲突之中。统整的人格才会给人稳定和一体感,而不是分裂的,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
以上就是自我、自体和自性的区别。
接下来,再来说说自体(self)的特点,在笔记1(理想化)里,我们提到:
0~8个月的时候是全能自恋,这个原始阶段的个体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母亲也是自己的一部分,自己可以呼风唤雨。当他哭闹时,母亲可以给予足够的照顾,有这样的体验,婴儿就会获得稳定的自体感。之后,全能自恋持续发展,在和环境互动过程中,自体的全能自恋减弱,逐渐形成适应性结构,最后形成核心自体,这是一个具有内聚性的自体感,有连续性和凝聚性,即在时间上会把每个环境的自体都当成是“我”,知道“我”是连续的,并且在空间上知道根据环境来调整自我,尽管有差别,但是都是“我”,具有感受性上的内聚性。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舒服的情景,比如没有表现好,我们会说想要找个地洞钻进去,就不想接纳这个感觉,如果这些是创伤性的体验,我们会想把这样的碎片排除出自体,从而感觉到自体的不连贯,也就是不能接纳自体的某些部分,有种分裂的感觉。在内聚性的方面,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在某些场合可以发挥自己演讲的正常能力,有些场合则不可以,在某些场合下,我们的主体感弱,自我功能受到抑制,这靠自我心理学那样注重功能的途径不一定可以起效,而是首先需要处理一个人的主体感、主体体验和存在感。 这里可以看到自体是具有连续性和凝聚性,分别指的是:
(1)连续性:自体会随着时间发生流变,健康的自体感是有连续感的,不会把之前的自体和之后的自体视为2个人。这就能够把每个环境的自体都当成是“我”,知道“我”是连续的,具有感受性上的内聚性。比如在工作的时候是某个角色的自体感,到了家里又会有另一个角色的自体感,是可以适应的,会认为这不同的自体都是“我”。而不连贯则可能遇到伤害,就想把某些碎片排除出去,不能接纳自体的某些部分,有种分裂的感觉。比如在学校被老师当众羞辱,可能孩子会有很想隔离这个感觉的想法,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反复受到这个事情的影响,成为脆弱的碎片,将对孩子的自我评估起到重要的影响。再比如童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有镜映的失败,可能也会导致孩子有低价值感,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和接纳。
(2)凝聚性:在空间上知道根据环境来调整自我,尽管有差别,但是都是“我”,具有感受性上的内聚性,这种凝聚感会给自己胜任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在我举的例子里,“在某些场合下,我们的主体感弱,自我功能受到抑制,这靠自我心理学那样注重功能的途径不一定可以起效,而是首先需要处理一个人的主体感、主体体验和存在感。”我特别指出自体感是本质的,而自我功能则是延续的,所以更需要的是处理自体感。一些处境不利人群(如性少数、残障人士)为了提高自体感会变得更具有凝聚性,通过提高自体感来提高自我功能。 我们在理解自体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概念对于体验的强调,比如我们吃东西掉衣服上了,这对我们并不是实际的伤害,可是我们依然会感觉到很不自在,同样的,有的人出门没有洗漱也会很不自在,这和别人是不是注视我们没有关系,这和主体体验有关,自体意味着把自己作为体验对象,有时候会有凝聚感,从而带给自己胜任感、价值感和效能感,但是诸如吃东西掉衣服上、出门没有洗漱可能会带来自体的虚弱感。自我关注的则是功能,比如吃东西掉衣服上,我怎么处理让自己好些是功能,我们可能有处理这个事情的功能,但是我们的主体体验可能是糟糕的。再比如一个孩子去比赛,父母去了,这个孩子就表现得更好,否则就更糟糕,这个孩子的自我功能不存在问题,而是主体感不同了,他需要理想化的父母在场,来使得自己更有力量感。
我们谈自体的时候也经常谈到自体感,什么是自体感呢?可以理解为自体胜任感、自恋,也就是自我价值感、爱自己。
说到自恋,科胡特对它的重构可谓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之前,弗洛伊德认为,原发自恋是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力比多的自我灌注,即能量和关注投注于自我,之后从这部分再灌注流向客体。也就是说,原发自恋是自体性欲和客体爱的中间发展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力比多的自我灌注——从自体性欲发展至自恋(原发自恋)——自恋到客体爱,弗洛伊德指出,力比多的总量恒定,因而自恋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是此消彼涨的,力比多投注在自我上越多,在对象上越少,因此自恋与客体爱是的对立,因而自恋将会阻碍关系的发展,阻碍爱他人的能力。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健康的人会努力工作和爱人,所以精神分析就是要人有爱的能力,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被精神分析治疗,因为自恋神经症没有办法对治疗师产生移情,他们能投注来的力比多能量太少,难以接受外界的影响。弗洛伊德猜想,要不是他们的自恋发展固着在原发认同或自体与客体未分化的阶段,要不就是自恋从俄狄浦斯冲突焦虑撤回到防御性的、自体-专注位。
而伊迪斯雅各布森则认为,对自体的爱可与对客体的爱同等高度。我们可以爱我们自己和爱别人一样多,健康的自尊是持久的爱的基础。一个不自爱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充满着施虐和受虐的强迫性重复。一个人的自恋越成熟,他才可以对自体表象高度投注,从而获得行动上更高可能的成功,也回去更加用心地对待关系,理解和欣赏对方,从而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雅各布森还认为,一个人稳定的自体表象的建立与周围人的镜映有关。
科胡特把自恋合法化了,提出了健康的自恋的说法,他认为自恋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恋的成熟和发展,因此自恋是不要被超越的,而是个体重要的资源,要确保其成熟。弗洛伊德把自恋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看成是同种性质,力比多总量恒定,因此自恋将会阻碍关系的发展,阻碍爱他人的能力。而科胡特则认为自恋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是不同性质的,自恋力比多的特征是自身夸大和理想化;对象力比多则是经典精神分析说的心理性欲。自恋得到了合法化,病理性的自恋则是不健康的,当然,自恋是个连续体。健康自恋的个体面对挫折能够相对快地复原(有复原力),而病理性自恋则因为遭遇了创伤性挫折,形成了被动的防御机制,有着不稳定的自我概念,将他人当做自己需要的满足者,很容易体验到羞耻感,为了避免遭受痛苦,设立自己夸大的极具优越感的形象,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婴儿的原发自恋是我是无所不能的,满足原发自恋的途径是2种(我是无所不能的/满足我需要的对象是完美的,比如父母),因为现实上这些幻想不能全被满足,这就是婴儿原发自恋的失调,这些失调会影响婴儿的全能感。婴儿为了维护原始的全能感或者与照顾者的一体感,会投注照顾者全能的力量,这就是理想化级的自恋发展路线,另一种是投注给原始自体全能的力量,这是夸大自体的自恋发展路线。因为当婴儿的原发自恋失调,他们感到抑郁、焦虑和恐惧,就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安全的力量,希望获得帮助和连接,这种连接和依恋来获得自身的稳定、安抚和力量,使得虚弱的自体感回复到统整感,这些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体验使得自体内化这些力量感和稳定感;又或者通过回应、认可、接纳、理解和欣赏来镜映自己的存在感,确认自己的夸大自体,这种古老的夸大欲望被接受后,就可以内化到自体中,成为雄心和抱负,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笔记1中,我们还提到了孪生体验,这种体验开始被视为是镜映移情的一部分,后来当做和理想化、镜映同等的地位,儿童通过相似性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种体验对于少数人群是很需要的。自恋暴怒(通过回避、隔离、幻想、发泄情绪、生病、攻击对方来自我保护)、自恋型人格障碍等是自恋发展受挫(被忽视、误解、打压、攻击)的结果,当孩子在体验自己的主体感的时候,可能会展现一些攻击性的感觉,我们不应该用成熟的道德去评判他们的行为,而是在他们主体体验的层面去理解。
我们会发现自体是关系性的,一个人的自体感(自恋)与关系的性质有关,我们总是和其他的自体处在一个关系里面。稳定的自体就是我们在对自己的认同上的稳定而适当的结构化了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连续性和凝聚性,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威胁的时候依然可以把自己感受为同一个人,不会分裂。而自体的崩解则是我们在生命中某时刻经验到的“我”要支离破碎的感觉。我们都可能会在受挫时感到难过,在成功时感到快乐,这些是自然而然的波动,这种在自体结构没有受损时的对于人生中的挫折成败的剧烈的反应是继发性自体障碍,这种障碍不会持续性地感觉到崩解,能够及时调整。而原发性自体障碍则包括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边缘、精神分裂样人格、偏执性人格等。 |
|